1 2 3 4 5

华文教育领域中的“温州现象”观察——《世界华文教育》访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校长严晓鹏博士

发表时间:2018年09月18日 流览量: 分享到

【编者按】《世界华文教育》2018年第3期访问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校长严晓鹏博士,访问围绕海外华文教育的“温州现象”进行探讨。《世界华文教育》创办于2007年10月,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管、北京华文学院主办,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华文教育专业刊物,季刊。《世界华文教育》以追踪世界华文教育的动态、全面汇集华文教育的重要信息、把握华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开展学科建设理论探讨为办刊宗旨。

新时期以来,意大利的华人新移民不仅形成了所谓的“温州现象”,并且这一特点也辐射到了华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大批的温籍华校,进行“抱团式发展”。多年来,这些华校一方面借助于华侨华人社会自身的社会资源,与国内建立频繁的往来;另一方面也立足于当地,尽力与当地主流社会和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承担起搭建中意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桥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使命。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国内的相关机构也对意大利华文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予以了大力支持和及时跟进。近年来温州大学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还在意大利建立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在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整体上看来,意大利华文教育及相关研究都是紧密围绕着意大利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展开,具有明显的“温州特征”,可以说是新时期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期邀请的访谈嘉宾严晓鹏博士,先后担任温州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际合作学院院长,现任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校长,始终坚持华文教育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在华文教育研究及实践中硕果累累。严教授对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华侨华人社会及华文教育进行过持续深入的研究,在访谈中他从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的角度,对意大利华文教育状况、特点、问题和发展目标等发表了切中肯綮的见解。

 

问:这些年来您和您的团队一直关注着意大利华文教育问题,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意大利华文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从横向来看的话,它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华文教育相比,是否有其独特之处?

意大利华文教育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成为了海外华人新移民聚居地之一,浙江人是其中最大的群体。当时,初代华人华侨移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工作之余,他们较少关注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只有少数早期移民以传承中华文化与语言的目的进行着个别的华文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意大利的华文教育逐渐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曲线可以反映出当地华人华侨的生存状态。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以及新移民子女在意大利的出生成长,或者在国内的子女跟随父母移居意大利,新移民开始关注子女融入当地社会的需要,重视子女的教育。21世纪初以来,意大利华文教育开始井喷式发展。

意大利的华文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温州现象”或者“温州力量”,在意大利有很多温籍华文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都是来自温州,比如佛罗伦萨中文学校、中意学校、罗马中华语言学校等等。去年刚成立的意大利中文学校联合总会中温籍华文学校二十余所,数量几乎占三分之二。

另一重要特点是,意大利华文教育在意大利“汉语热”的背景下,用足已有的国内侨务、教育部门政策,也充分借助意大利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背景,广泛调动侨团侨社、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当地社区等多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华文教育合力,初步形成了华文教育资源共享,有序发展华文学校,华文教育走向规范化、优质化道路。

 

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意大利华文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欧洲各国华文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有80余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快速发展还是近20年的事。随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华文热”持续升温,意大利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意大利华文教育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和整个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2016年意大利教育部门正式将汉语文化教育首次纳入意大利国民教育体系,目前,意大利约有8%的学校(279所)已开设中文课程,约1.7万名意大利学生在学习中文。这为意大利华文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对华文教育的师资、课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目前大量研究都已指出华文教育的问题在于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虽然我们已有不少举措来试图解决或者说缓解这些矛盾,但面对不同国情下错综复杂的华文教育,还是感觉做得不够。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整体上,三教问题在不断改善与改进。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国侨办的大力支持,大量从业教师通过国内各类的继续教育以及当地的培训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知识储备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意大利华文学校的从业人员是在当地就读研究生的留学生;再者,国务院侨办派遣的志愿者教师充当了教学主力军,有效补充了海外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质量问题。

教材方面,一个是以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为首的国内华文基地院校整合优秀师资力量,编写了多套适合海外华教使用的国别教材。第二个,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所在地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开始摸索针对本校、本区甚至华侨学生的教材编写,或对国内教材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尝试不同教材的组合,逐渐形成了教材系列。第三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普及,与国内同步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这意味着不少海外华校使用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

关于三教问题,亟待梳理以下问题:

(一)定位问题:制定华文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它不等同于国民教育,也不同于对外汉语教育。目前用HSK或者国内统考试卷来测量教学质量,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需要尽早确定教学质量标准。

(二)需加强国别化华文教育研究:华文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目前不管是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或者是教学方法训练,还是大同小异的模式。建议加强不同国家的三教问题研究,再细化分类,以相同要素归类,实行有效培训。

 

问: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意大利的华裔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比较复杂。比如他们可能由于语言文化水平不过关,导致跟不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甚至很多华裔青少年早早地辍学,从事家族生意;等等。您对华裔青少年在意大利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出生在国内,成长在意大利;不少的孩子出生在意大利,小学阶段在国内,小学毕业再去意大利;还有一些孩子则是意大利和中国不定期居住。复杂的学生情况导致了意大利华裔学生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文化认同程度高低不一,意大利华裔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合,对当地教育体制的了解和习惯,都存在着磨合现象。这是事实,也是高辍学率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家庭经济原因也导致了辍学。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对海外的国民教育进行投入;第二,意大利当地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扶持;第三,家庭和社区需要更新观念。

 

问:您如何认识家庭或者说家长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最早的华文教育根源在于:华人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会说母语,不能在家庭中和社区中熟练使用汉语,意识到这样会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同时,离开了中华文化根源的滋养,华二代“香蕉人”趋势明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华人家长越来越重视“华文教育”。

由于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家长们不仅要求孩子学习华文,还要求孩子精通华文;第二点,家长们积极参与华人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不少家长资助华文学校,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华文教育的支持。

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校长同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校长潘世立(左一)、锡耶纳大学校长(右二)等共同揭牌成立欧洲华文教师培训学院


问:就您多年来的观察和调研,一所成功的华文学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校长个人的因素在华校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中文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对其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由教育需求、政策支持、组织交流和社区关系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及由治理结构、资源获取和教师发展组成的内部治理因素应该是相对最为主要的。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教育需求和社区关系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位于核心地位。有教育需求,华文学校才能招收到足够的学生,进而拥有足够的办学经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华文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灵活设置课程、安排授课时间、建立图书馆、开通学校网站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扩大教育需求,增加学生数量。

  社区关系对华文学校的发展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区关系也使社区居民对中文学校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使他们更容易把孩子送到华文学校来接受中文教育。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只有一个优秀的校长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校风。

 

问: “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到民心相通,而要民心相通,语言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前几年由于欧债危机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华侨华人,受到当地社会的歧视和排挤。有人指出原因一部分在于华侨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隔绝,导致语言文化交流不畅,从而造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甚至和冲突。这算不算一个民心相通的反面例证?有什么解决办法?

冲突是多方面的,语言上的不通也是其中一方面,还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冲突,以及文化方面的矛盾。实际上,随着中意关系的深入,融合已成为意大利华人华侨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共识。冲突与融合是一个辩证的存在,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目前发展趋势良好,并不能说明语言问题引起的冲突是一个反面例证。

目前而言,随着中意关系的深入,融合是趋势。融合已经成为华人华侨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共同认识。语言不是“民心相通”的反面例证,每年有近五千意大利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相对的,每年也有四千的中国学生赴意大利求学,语言让东西两个文明古国的民心距离逐渐拉近。

 

问: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意大利很多华校非常注重与意大利当地社区、教育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华文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的情况下,您所在的温州大学还和意大利共同成立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大大地扩大了双方合作的领域。据我们所知,通过这些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也促进了意大利对中国的了解,比如邀请意大利学生到温州考察和学习,意大利的热心人士向贵州妇女进行援助,等等。这也是华文教育除了教化育人之外的其他社会功能的体现。能否以意大利华文教育为例具体谈谈华文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地来看,华文教育在公共外交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华文教育是意大利多元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华文教育,构成了意大利华人家庭、社区,意大利学生与中国学生、学校的互相交流与沟通,这些都是公共外交的具体方面。

一方面华文教育促进了公共外交的拓展,另一方面,公共外交的拓展也进一步拓宽了华文教育发展路径。华文学校具有市场性、民间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华文教育助推了文化传播、加强国际及地区间的政治教育文化交流,帮助华侨华人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也促进了华人华侨自身的发展。以佛罗伦萨中文学校为例,作为“中意文化交流协会”的项目,佛罗伦萨中文学校长期与意大利COSPE合作,是一所被意大利教育部门纳入多元文化教育计划的华文学校,其独特、鲜明的办学模式一直受到各有关教育机构的重视。这所学校的成功设立和持续发展,离不开两国的民间和政府间的交往合作。华文学校与当地华人社区、意大利人社区以及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每年学校举办重大活动都会邀请佛罗伦萨市政府、教育局等相关官员来参加,同时也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活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社区关系。华文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当地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语言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尝试,也为当地华人华侨及子女融入当地社会,让当地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有了一个新平台和新渠道。

 

问:近年来全球化、跨国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海外的华侨华人社会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掌握中文是必要条件,但同时他们也有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意愿和需求,在操作层面上来讲,这两者有时候是有矛盾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华文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目前华文学校的培养机制能否满足这样的需求?

华文教育培养的是融通中外文化的人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宣传一带一路,促进中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支力量。由于目前意大利的华裔学生辍学率较高,我们建议意大利中文教育要融入到意大利高中阶段文凭教育,再进入中国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好发展,从而真正站在中意文化交流的中央舞台上。

目前,华文学校办学灵活,针对华人学生的特点,还会开设诸如数学、英语等课程,办学针对性上的比较优势,使华文学校能获取更多的学生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需求。

 

问:温州作为著名的侨乡,多年来不断地输出新移民,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形成庞大的社会网络,他们对所在国华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移民只身出国工作,也使原籍地产生了大批跨国留守儿童。您能否以温州为例谈谈华文教育应当如何为侨服务的问题?

大量海外温州人是海外华文教育的生力军,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生力军。海外温州人的社会网络形成了温州人为主的侨团侨社,这些团体出资建设华文学校、投资华文媒体,举办各类中国文化活动,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其次,海外温州人是一个紧密抱团的团体,互相协助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普遍存在,温州人创办华校的人数众多,也热衷于将各类华文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扶助弱小华校,创办了各类华文教育协会,以抱团式共同发展当地华文教育为目标。

另一方面,大批跨国留守儿童也是事实。温州的华文教育为侨服务,具体有两大抓手,一是发挥温州华文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好对内的侨界留守儿童工作,二是联动内外温州人,做好海外的华侨华人继续教育工作。温州的“寻根之旅”夏令营以及侨界留守儿童夏令营是两大品牌。

 

问:这两年您的身份有了变化,原来主要是温州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的所长,现在是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的校长,这种角色上的转换对您的研究带来什么影响?在意大利分校的发展规划中,华文教育这一块是如何设计的?

 通过研究华文教育,让我得以深入了解意大利华文教育的状态以及华人华侨子女受教育的状况,令人忧虑的是华人华侨子女面临着毕业率低和辍学率高的困境,如何让这些华人华侨子女和华裔新生代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通过文化教育提升自身竞争力,接受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和国家归属感,这是当务之急。所以意大利分校的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务世界温州人”。华文教育在意大利分校的建设规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近期我们刚刚成立欧洲华文教师培训学院,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华文教师的师资水平,为意大利乃至欧洲输送优秀华文师资,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问:您本人的教育经历跟华文教育并不相关,可以说您一直是在从事跨学科的研究,但是多年来在华文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的学科背景对您的研究工作有什么影响?在您看来,华文教育研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学术基础?

 本人系统学习过哲学、管理学、国际政治。尽管教育背景与华文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正因为多学科的教育背景,可以让我跳出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去看待华文教育这一问题。

 在我看来,华文教育是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是学科,也是一个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对象,可以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也可以用管理学理论去研究,不同的研究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晰华文教育的学科边界,学科的发展也将逐步建立,华文教育也将经历从形成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这一过程,和其他学科一样,形成有特色的、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一门新学科,我们可以说它是汉语国际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华语文国际教育。

(白策划)

【责任编辑娟】


【受访嘉宾简介】严晓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学博士,温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校长,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理事,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18年第3期。